天府旅游享誉八方的“美人谷”名片
2021-08-23 13:55:21 来源:榕城网 小 中
近年来,四川省将旅游业作为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重点和先导产业,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为抓手带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旅游相生互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一大批风光震撼、人文独特、气候优越、发展领先的县市区脱颖而出,成为四川旅游迈向国际并享誉全球的突出名片。
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位于“大渡河第一城”,拥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之称的甘孜州丹巴县,是中华民族南北融合、嘉绒建筑博大精深、女性文化千年传承、乡村旅游高原先行的集中代表。2005年,丹巴县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称号;2019年3月,丹巴县被四川省确立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
2021年9月,四川省将在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公布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名单,各候选县整装待发,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5月21日,在前期一系列扎实创建工作推动基础上,丹巴县召开“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任务分解及迎检动员部署会”,县委书记何文才和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俊围绕创建目的、创建思路、提升举措、责任落实等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擦亮美人谷金字招牌,勇当天府游特色名片”成为了这场决战冲刺的主旋律。
从“东女河谷”到“嘉绒古建” 资源特色熠熠生辉
东女,是世界人文史上叹为观止的一大瑰宝。东女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类母系氏族文化乃至女权文化的不朽传承。迄今为止,广受关注的“女儿国文化”“摩梭文化”“泼水文化”等均与东女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旧唐书》和藏经记载,早在中原王朝隋唐时期,随着象雄文明的衰落和吐蕃部落的雄起,世居西藏阿里地区的女性部落开始了行程逾万里的南下东迁,这便是“东女”一词的由来。东女南下后,各迁徙分支分别来到西北、西南地区,与当地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其中部落首领所在的分支定居于大渡河上游,大体在今丹巴县和金川县交界处,并在此建立东女国,存续时间达数百年之久。
东女国消亡后,东女以“女性为尊、女权为本”的传统文化至今生生不息。今天的游人,在丹巴与金川交汇的多个乡镇,均能领略到“女当家”“爬墙子”“少女成人礼”等东女特有的民族习俗。而长年的碾转征战,更在东女的血统基因中,注入了自立自强、不畏艰险、奋发有为等厚重底色,这便是如今丹巴美人谷选美名扬四海的根本原因——天生丽质、优雅端庄、独立自主、追求上进的嘉绒美女们,实质上深受东女文化的影响。
一场荡气回肠的东女迁徙史,恰是中华民族东西南北大融合的民族史。难能可贵的是,东女在融入嘉绒民族的一千多年进程中,仍然保留了以“女权”和“自立”为主调的文化本底,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崇男权女权平等的法制和道德之路,东女人已经践行了至少十几个世纪。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丹巴一年一度的成人礼仪式,均为少女参与,东女文化的坚定传承由此可见一斑。
一边是东女文化的千年延续,而另一边,嘉绒文化也同样璀璨夺目。除了传统的藏历年、转山会、石砌技艺、锅庄舞、煨桑等之外,最负盛名的丹巴嘉绒文化传承便是“古碉”和“藏寨”。
丹巴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在历史上一直分布于多个部落和土司辖区的交汇区,一面要抵御高山河谷自然灾害的侵袭,一面又要防范其他势力的打击。生产生活和防御的需要,造就了丹巴“千碉之国”的形成。其中,生活碉可以住人,生产碉可以屯物,军事碉可以防卫。清朝乾隆时期两征大小金川之役后,对包括丹巴在内的多众多碉楼尤其是军事碉进行了销毁。既便如此,目前丹巴境内的现存古碉仍有562座,是中国三大古碉分布区之一,其数量和集中度位列高原民族地区之首。
除了碉楼,嘉绒民居也是一绝。与其他藏式民居逐水而居不同的是,丹巴地区的嘉绒民居普遍具有“靠山、近水、邻田、避风、向阳”的选址特色,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在建筑外观上,丹巴嘉绒民居没有片面追求雄浑高大,而是特别注重精致和婉约之美,强调线条的交织和结构的错落。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认为:“许多元素并不是嘉绒民居的共性,这可能跟东女文化的融入有关,因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外形之美”。
东女文化介入嘉绒民居的另一个佐证,是人居环境的利用和营造。以甲居、中路、梭坡、巴底等四大藏寨为典型代表,丹巴民居自古就有“天、地、山、水、树、花、果、草”相生共存的特征,“天蓝与地绿相映、古寨与古树交织、春花与秋彩更替、民居与田园相连”,既保护了生态,又让人视觉和心觉为之而陶醉,更造就了当今美人谷丹巴被誉为“摄影天堂”和“中国最美丽乡村”的金字招牌。
从“最美乡村”到“旅游兴县” 高原先行如火如荼
丹巴旅游,特色在乡村,起源也在乡村,位于县城附近的甲居村是全县乃至川西高原乡村旅游的先行者之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名叫桂花,现任甲居一村村支书。
2000年,刚从成都中专学校毕业的桂花,果断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诱惑,毅然返回家乡,创办了丹巴县第一个藏寨农家乐“甲居三姐妹”,她也成为了本世纪初四川返乡创业大军中的先进典型,受到省级表彰。
从2000年到2021年,20年间,桂花的农家乐从最初的3个床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床位,年收入从当年的几千元增加到如今的100多万元。她所在的甲居一村,56户村民中,现有52户在从事旅游接待,全村人居年收入从当年的几百元增加到如今的35000多元。
“最近几年,按照县上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我的农家乐先后解决了十几个贫困人员的就业,全村所有的贫困人员都通过涉旅就业创业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桂花介绍说:“现在进入到乡村振兴阶段,我村积极响应县上号召,整合全村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美人菊种植,让没有从事旅游接待的村民,有充分的就业增收平台,农业上的收益让所有参与的村民实现持续分红,并在政策上向贫困户倾斜。”
桂花和甲居一村的变化仅仅是丹巴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丹巴县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生态保护等中心工作,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为核心品牌,以“最美乡村”甲居、“摄影天堂”中路、“东女秘境”梭坡、“美人原乡”巴底、“云端仙境”党岭等为主要产品,精心编制了《丹巴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丹巴县全域旅游示范创建方案》《丹巴县推进“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多个涉旅规划,旅游发展迈入历史性快车道。
在项目建设和品牌打造上,丹巴县成功纳入省级嘉绒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和省级康巴(甘孜)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国家地质公园”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9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并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四川旅游产业TOP10榜单十大‘最休闲’区县旅游目的地”“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等知名品牌,甲居藏寨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中路景区、梭坡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成功创建丹巴美人谷省级旅游度假区等。
2015到2020年,丹巴县旅游接待人数从75.05万人次增长到300.06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60%;旅游综合收入从7.42亿元增长到33亿元,年均增收近70%;2020年,丹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县GDP的占比高达60.2%,已成为区域经济主导产业,旅游经济的发育度位列川西高原各市县前列。
旅游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县有3200余人通过就业创业、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智力帮扶、技能培训、集体分红等实现了高质量脱贫,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广大贫困人员正从“有门路、能致富、有产业、稳得住”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阶段全面衔接过渡。
2020年底,据四川省文旅资源普查结果显示,丹巴县文旅资源共有5469个(处),其中,文化资源2458个(处),旅游资源3011个(处),优良级旅游资源586处。在优良级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点21个(处)、四级旅游资源51个(处)、三级旅游资源514处。丰富而优质的文旅资源,为丹巴旅游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更给产业融合并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文旅融合”到“农旅融合” 产业升级方兴未艾
卢阿姆,是土生土长的嘉绒姑娘,也是丹巴美女形象走出大山的标志性人物。在2000年甘孜州建州50周年之际,卢阿姆参加“川藏青滇”四省四地康巴艺术节的选美活动,一举夺得“康巴之花”的桂冠。
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多轮康巴艺术节选美活动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丹巴姑娘无论是相貌、身材还是气质、才艺,都格外出众。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下,丹巴美女开始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2002年,丹巴县正式打出“美人谷”的名号,并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作为区域旅游的鲜明品牌。从该年至今,丹巴县坚持每年举办“嘉绒风情节”和选美活动,美人谷的影响力逐渐从高原民族地区向全国乃至全球扩展,成为了丹巴文旅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最先为世人所追捧的是美人,紧接着源源不断的摄影家、探秘者、普通游客慕名而来,发现丹巴的美远远不止于人,于是将镜头对准了古碉、藏寨、锅庄舞、成人礼、赛马会,也对准了湖泊、春花、秋彩和蓝天、白云、阳光等等,这就是我县文旅融合在产品营销领域的真实路径。”丹巴县文广旅局局长李松华如是说。
除了营销领域的文旅融合,在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上,丹巴县同样不遗余力,典型的代表就是巴底乡邛山村的雍忠彭措家庭博物馆和中路的罕额庄园。
巴底是东女文化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美人谷的原乡,同时还是嘉绒邛山土司官寨遗址所在地,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探秘休闲。近年来,村民雍忠彭措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自发收集土司文化、东女文化、美人文化等各类历史遗物,利用自家住房建成了当地首个也是文化实物规模最大的嘉绒文化家庭博物馆,现有藏品300余件,覆盖嘉绒生产生活、军事外交、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从开馆至今,累计接待参观游人近20万人次。
在中路藏寨,罕额庄园把嘉绒藏族非遗博物馆活态融入建筑里,既保留了当地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可供深度体验的参与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土陶制作、木版画制作、印制经幡、手工艺刺绣,观摩藏式酿酒技艺等,制作的制品可以购买,可以品尝,文旅融合极大地提高了游人的获得感。
在农旅融合方面,丹巴县围绕乡村旅游龙头景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研学农业,让农业为旅游营造更好的环境、增加更多体验的项目,也让旅游为农业的增值带来更多的商机、农产品的外销提供更多的可能。
在该县甲居镇,村民刘芳打造的四亩田园综合体远近闻名。该综合体集民宿、种植、庄园等功能为一体,除利用民居建筑打造特色民宿外,同时流转周边群众土地40余亩,用于种植玫瑰、薰衣草等花卉,既可增加旅游观光价值,又可提高土地经营收益,形成了农旅结合互为补充的良好模式。在经营过程中,还聘用租地农户10余位村民在综合体务工,实现了脱贫攻坚、旅游发展、乡村振兴三效合一。
除了点状的农旅庄园外,丹巴县还在甲居、中路等主要旅游景区点,大力发展雪菊、玫瑰、苹果、樱桃、花椒、西红杮等农旅相融型规模产业。“观光型农业在旅游上用于观赏、在农业上用于茶制品销售;果蔬型农业在旅游上用于购物,在农业上通过线上线下对外销售。”丹巴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县文化传媒公司党支部书记陈贵军介绍说:“旅游品牌的推广为农产品的价值提升注入了动力,也改变了生态农业的经营理念,比如我们的雪菊现在叫美人菊、苹果叫美人脆。”
通过旅游+文化、旅游+艺术、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电商、旅游+工业、旅游+文创等多种手段和路径,丹巴县累计投入涉农涉旅资金15多亿元,新建特色产业基地7万亩,建成观光农业基地1200亩、采摘园226亩;发展旅游民居接待户468家、星级乡村酒店38家,全县旅游接待床位数达2万余张,其中乡村旅游接待床位1.5万余张,区域自然人口户均拥有旅游床位数1.5张。
从“四通八达”到“待客如亲” 服务环境日益优化
20年前的丹巴交通,干线公路弯多路窄、旅游公路参差不齐、农村公路泥泞难行,对远道而来的游人和本土的各族群众而言,内外交通的提档升级成为了众望所归。
近年来,丹巴县旗帜鲜明地提出旅游交通“四通八达”计划,外部通道通过向上争取,沿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加快升级改建;旅游交通通过地方财力和援建资金,沿主要旅游环线大力投资提档;乡村农路覆盖所有乡镇及村庄。
截至目前,丹巴县前往金川县、道孚县、康定市、小金县等方向的干线公路建设已累计投入9亿余元,改建道路里程累计达134公里,正在实施G350灾后道路重建工程。完成通乡通村公路1300余公里,实现了乡镇通油路、自然村通水泥路、农户通硬化路三个100%。
同时,旅游交通方面,甲居旅游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0.99亿余元,建成里程16.9公里;中路旅游公路总投资0.3亿元,建成里程14公里;县城至党岭景区硬化路也已实现全线贯通,总投资1.25亿元,新建里程100公里。
此外,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两康高速(康定-马尔康)也已进入前期科研阶段,按照该路初步设想,两康高速将横贯丹巴县境并设相应站点。届时,将为丹巴旅游的进一步腾飞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改善旅游进出条件,只是丹巴旅游软硬环境提升的一个环节。近年来,该县围绕景区景点打造、文旅资源保护、旅游厕所建设、人才队伍培养、服务标准制定、标识标牌完善、旅游交通运输、观景设施布点、文创产品研发、旅游市场秩序、防火灭火安全、卫生防疫组织、旅游咨询投诉等软硬环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受到广大游人的普遍赞誉。
最具关注度的是丹巴旅游倡导并实施的“待客如亲”服务理念,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客”不仅指前来消费的游客,也包括前来丹巴发展旅游的投资者。
2021年的五一小长假,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迎来了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个旅游高峰期,各地游人蜂拥而至,住宿供不应求。
5月2日晚,全县宾馆、酒店、民宿、接待站恢复经营的15000余张床位全部爆满,但交通卡口传来消息“自驾车辆仍在源源不断拥入”。面对接待爆棚下的旅游态势,丹巴县书记、县长亲自坐阵指挥,明确强调“越是接待紧张,越要‘待客如亲’,谁要借机哄抬物价、降低服务,砸了丹巴旅游的牌子,就一定要断了违法违规者的路子。”
“全家10来个人,上有老下有小,到了县城,到处都找不到住宿,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之时,咨询服务点的工作人员把我们带到了县体育馆,给我们一家人免费提供被子、方便面、热水、火腿肠,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真的是特别感动,特别暖心。”说起5月2日自驾美人谷丹巴的经历,重庆游客蒋朝庭热烈盈眶。
另一位来自绵阳的市民罗蓉到丹巴后也相似的经历,对这趟旅行,她感慨万千:“都已经凌晨1点过了,但这里的工作人员还在没日没夜地照顾我们,有的为我们打地铺、有的给我们递热水,还有医生给我们做心理辅导,像丹巴这样对待游客的热情,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一位被丹巴旅游服务深深打动的武汉市民张琴公开发表了一篇感谢文章《我的心被无数个人温暖过》。文中讲述道,2020年2月,她在丹巴旅游,因疫情滞留。期间,不仅得到善良淳朴的当地老百姓帮助,丹巴县委书记和宣传部部长还亲自前来慰问,问她在这里过得好不好,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善如眼底柔波,爱如万丈光芒。我是如此的幸运,被大家这样关爱着,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竟从未觉得孤单。”张琴在信中动情地说。
不仅游客在丹巴被感动,那些异地他乡的投资客也对丹巴人的诚信和友善深表赞赏。2019年,外地人周双流到丹巴甲居旅游时,与房主拥忠一家一见如故,遂与其达成投资共建芸途卡满屋精品民宿的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300万元。周双流说:“丹巴人讲诚信、顾大局、有远见,政府对我们很支持,村民对我们很友善,把钱投到这里,心里很踏实。”
无独有偶。2020年五一期间,重庆人汪尧两兄弟也是到丹巴旅游,与村民黄力一拍即合,签下了15年的房屋租赁合同,每年租金6万元,还投入了近150万元进行装修。开店以来,汪尧投资的云庭时光客栈成为了网红人气店。“我们特别欣赏丹巴县的‘待客如亲’理念,政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关键群众也是这样的。”
回首丹巴旅游的发展之路,县委书记何文才表示:“总结过去,我们有三个经验。一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自然和人文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优越气候是游人的向往所在,任何破坏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要创新构建旅游发展模式。一切体制机制要围绕‘政府需要、游人喜欢、村民受益、投资可期’来规划和实施,任何短视或强制都不具有可持续性。三是要真心实意打造‘待客如亲’的旅游环境。旅游的终极竞争,不是风光、不是人文,而是消费者和投资者是否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