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教学法:让儿童形成多元学科感——记郑丽华校长的教学法创新
2021-05-12 15:11:33 来源:晶报网 小 中
在郑丽华博士担任校长的学校里,课堂上总能看到蹦蹦跳跳但又全神贯注在学习内容上的学生,这种课堂情景与很多学校安静,甚至有点呆板有点压抑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带着这种深深的疑惑,笔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郑丽华校长,她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位教育界的科学家”,用研究的心态和方式在做教育,创办了BIEE创新教育。她的基于“支撑性记忆”和“具身教学法”而形成的“多元学科感”理论让笔者豁然开朗。
郑丽华校长首先给笔者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小时候放学后,我会去爸爸的工厂,他有空就带我出去大自然里玩,没空的时候就让我玩车间里的各种器具。在爸爸的车间,我玩过测电笔,千斤顶,充电器,电池连线,冲击钻、沙轮等等。这些工具对我而言就是玩具,我用我的全身心去感受体验它们的作用,自制小刀片、捕虾笼、监听器等等。到了高中学物理的时候,我发现压强、浮力、摩擦力等概念我好像全懂,学几何时,都是我小时候在爸爸的工厂里玩过的各种形状,立体的、扁平的,所以物理和几何我基本不需要学就一直是年级第一”。所以,在郑丽华校长的学校里,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有一门特别的课程,叫实验课,这门课包含了物理和化学实验,让学生从小就通过实验积累物理、化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物理、化学的原理,到初中、高中时接触物理、化学学科,会特别有优势,因为从小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具身经验,长大后能轻而易举把这两个科目学好。
因为有着这种特殊的经历,郑丽华校长在作为一线教师和校长的时候都非常注意观察和思考这个经历的教育意义和落地方式,也就是“支撑性记忆(by-standing memory)”。所谓支撑性记忆,就是儿时通过身体对某些事物形成感性认识,这种认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学科学习或一些相近的学习过程时将被调取出来,从而产生熟悉感,进而快速掌握正在学习的内容。
心理动力学中认为成年后的一切行为、态度、观念等都能在童年经历中找到影响依据,而支撑性记忆的形成,对于后天学习的影响也基于类似的机制。支撑性记忆来自于儿童的感知经验。经验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积累的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和观念等,而感知经验作为身体感官对事物形成认识的一种经验也是在生活经历中获得的观念。如何获得这种观念,郑丽华校长的团队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采用的是“具身教学法(embodied education)”,即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让学生的身体有机会与所学内容相互联系,并且尽可能在教室大环境里给他们提供一个实践活动经验。具身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中,身体的作用是仅次于大脑的,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身体体验和环境的互动促进了学习的意义。因此,郑丽华校长的学校的核心学科教学,采用了课文rap,歌剧、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等各种方式,取得了非常有效的教学效果。
“具身教学法”是为了形成“支撑性记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多元学科感”。郑丽华校长说:“优秀的科学家总是会提到小时候观察到的各种科学现象;优秀的工程师总会提到小时候玩的各种工具;文学出众的成人往往有一个很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出色的商人总会提到小时候听/看到父母和长辈的商业行为,高品位和有良好审美观的人往往童年就受过美的熏陶,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让孩子尽可能通过多样学科学习,形成语感、数感、科技感、美感、体感、商业感等等”。学校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如何建立这种“多元学科感”而开展。如数感——对数字、逻辑、图形等形成感性认识,郑丽华校长说,学数学不是为了学会计算,而是为了形成优秀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郑丽华校长的教师团队在课堂中落实从小玩数感牌、玩各种数学学具,玩出兴趣,玩出思维,因此,在郑丽华校长的学校读书的孩子,普遍有一种现象,数学越学越好,越学越快,到四年级后可以享受自学数学的乐趣、快速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是童年获得数感的后期优势显现。如科技感的培养,学校开设了参与性非常强的项目式科技和工程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和动脑完成科学实验和工程搭建,从而形成科技感。
再如商业感的培养,创业素养从娃娃抓起,学校不仅研发了以沙盘教学为特点的财商课,经常到工厂、银行等实地访问,还每个月有独具特色的贸易街,通过设立内部流动的货币体系,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接近真实的商业世界。
欢乐的课堂是手段,良好的教学效果是结果,背后的理论是支撑性记忆、具身教学法和多元学科感,通过理论紧扣实践,通过教研带动教学,郑丽华校长的团队在创新教育中不断探索,创造了一所又一所名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学子,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我们也祝愿她的教育之路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