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觉醒,从亮出底线开始
2021-05-06 16:12:08 来源:晶报网 小 中
最近,如果你在微博上搜一部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后面紧跟的词语应该是“上头”。
带着疑惑打开剧,弹幕袭来:“端水大师”蔡元培、“火锅匠人”陈独秀、“傲娇本娇”鲁迅、“麻将爱好者”胡适……
稍等,这部在豆瓣已经达到9.3分的剧,可不是什么戏说,而是一部制作精良、实打实还原历史的严肃作品。它记录了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到达鼎盛期的往事,将青年革命史细致道来。
一百年前,“新青年”的觉醒。/《觉醒年代》
你可能会疑惑,传统意义上被认为“说教”的主旋律影视剧,怎么就被这届网上冲浪的年轻人pick了?
导演谢飞说:“剧本好,演员好,舞美摄影好,成功地再现百年前中国历史的成绩。”网友说:“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一个句子,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除去创作的专业与精良,《觉醒年代》的“破圈”原因在于,这些人物从教科书“走进”具体而现实的场景中。他们面临几千年的思想、革命之变,也会遇到家长里短、友情亲情的考验,这其中,亦有着与当下社会的共通之处。
演“活了”的鲁迅与表情包
“不干了”。三个字,精准道出当代“社畜”的内心。
这张被网友玩坏了的表情包来自《觉醒年代》中最会“怼”的鲁迅先生。
“不干了”,也是当代年轻人的心声。/《觉醒年代》
1917年,张勋复辟之后,在教育部工作的鲁迅十分气愤,拿着这块写着“不干了”的牌子到单位门口表明立场。他还遇上同样带着愤怒而来的老师蔡元培,后者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推动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在历史书上看到过这些人的名字,也了解这段岁月,但那可能是艰难背下的知识点,可能是不甚了解的白话课文。而当精良的影视制作与史实结合,我们看到了一群“活过来”的战士。
记忆最深的是鲁迅的出场。革命志士被斩首街头,群众一拥而上,只为人血馒头,“治疗”家人疾病,不远处,是“冷眼”旁观的鲁迅。一段经典之作《药》的艺术化再现,让观者直呼震撼。
紧接着,钱玄同出现,邀请鲁迅在《新青年》上撰稿,鲁迅以“铁窗说”比喻这愚昧的世界,他认为人人处于这无窗户的铁屋子里,昏睡入死,比较悲观。但钱玄同觉得:“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而正当看剧的人沉浸于悲愤之中,剧情切换频道,“傲娇”的迅哥儿对老朋友说:“写文章再聊,你先请我喝酒。”
人物的立体性尽显,作为看客的年轻人,似乎也找到了“上头”的理由——一种穿越时空的社会情绪。不同年代的青年,哪怕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现实烦恼,但悲欢喜乐总是共通的。
职场菜鸟敢怒不敢言的情绪,被耿直的鲁迅戳穿;北大教授们之间“是问题还是主义”的争执,放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依然值得探讨。
B站UP主“智能路障”在解读鲁迅的系列视频中说,鲁迅虽爱骂人,但他依然把爱与希望落在年轻人身上。
事实上,从一部《觉醒年代》的热议说起,当百年前的文化大讨论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当热血青年为了理想主义奔走甚至献出生命,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也知道今天之幸福得来不易,而青年仍需努力。
对于国货
从自觉到自信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曾经说“二十年不碰政治”,但一边是文化思潮的空前讨论,一边却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不被尊重。
的确,那时的中国,需要谈新旧文化之变,更需要将思潮从知识分子传播至广大的民众。几十年里,从北到南掀起“抵制洋货”、“罢工罢学”运动,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
无论是早先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等人掀起的“自救”行动,还是张謇等实业家造就的民族资本浪潮,虽然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国货”的发展,但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的现状与政局的动荡,这种运动的影响力始终有限。
因反对不平等条约,民众自发支持国货。/《觉醒年代》
那时,国人对于国货的保护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自觉”心理,而实际上,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商业模式,是挡不住的潮流。
孙骁骥在其回顾20世纪中国消费史的作品《购物凶猛》中写道,“以洋布的生产为例,上端是工厂里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下端则连接着城市里流行的西式消费文化,这般‘全盘西化’的商业文化入侵势头,无远弗届,润物细无声,可是比列强的坚船利炮要厉害得多。”
就像孕育新生命那样,国货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在国货经历几座大山缝隙间的艰难起步后,新中国成立,国家的独立带来良好的土壤,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突飞猛进,直到2010年,中国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个过程,“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转变,文化力的复苏,让创意产业蓬勃而起。毫无疑问,百年之后,国人对国货的认知,从当初的“自觉”走向了“自信”。
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开始崛起。/图虫创意
一如前段时间关于“新疆棉花”的热议话题,当中国生产的硬件实力与国际话语不断提升,“国货自信”已经不停留在消费者层面,而涉及规范而专业的产业革新,也与更广泛的人才培养、文化教育等紧密相关。
新国货的底线
让理想不再空谈
站在国货崛起的节点之上,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对于好产品的标准也需要重新梳理。
这意味着,回归新一代中国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吸纳更多青年人才、提升产品的“硬实力”,是我们的新国货不断推陈出新的关键因素。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作为“新国货”的种子选手,新锐生活家居用品品牌蕉内于央视投放了一则关于新国货底线宣言的视频,两位创始人将蕉内的品牌态度、产品理念与企业愿景娓娓道来。
可能很多人知道蕉内,是因为它追求细节的产品设计——去除恼人的标签,采用科技材料,将内衣的轻盈无感到极致。但概念与名词只是外表,听到一句来自消费者的“舒服多了”,才是设计之本,即打造尊重消费者需求的基本款。
随着消费需求的细分,粗放的消费品会逐渐被淘汰,蕉内对产品的“小心思”被越来越多人知道。
正如蕉内的两位创始人所说,生活中常用的必需的基本款,可以被称之为“底线”。而蕉内,始终致力于把这条“底线”画得更高一些。
Bananain蕉内 两位品牌创始人。(左:臧崇羽;右:李泽辰)
不掉跟的袜子,能吸汗速干的儿童睡衣,体感凉爽的防晒服…..从好看到舒服,再到环保,蕉内并不追求产品纯外在的噱头,而是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画更高的“底线”,让消费者过得更体面。
除了产品的精益求精,在新国货发展的绝好契机下,蕉内也希望邀请更多的青年设计师加入这场行动。
“你的梦想不是为了追求设计的极限,而是和我们一起,为生活中常用的基本款,画一条新的底线。”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消费品的需求,需要做减法,即回归基本款。
某种程度上,作为新国货的蕉内,就像当下时代的新青年,两者都对过去的岁月满怀崇敬,汲取养分,又有着敏锐的目光,于批判式思考中,不断为当下的社会创造崭新的价值。这似乎也是蕉内在五四青年节发声的深层原因。
蕉内的变革,不仅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更希望帮助整个行业提高标准。
百年前,山河飘零,中国新青年站在思想启蒙的阵列中,为理想主义而奔走呐喊,为民族自强而挥洒热血,为实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百年后,国泰民安,却依然需要中国青年投身具体而细致的生活革命,为更加美好而体面的明天,画出那道自信的底线。
在这场生活革命里,蕉内希望与有理想的青年在一起,与有追求的消费者在一起,为新国货的发展添上有力的一笔,让向上的时代之声久久不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