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专家齐聚广州黄埔 - 分享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案例
2021-04-29 10:48:38 来源:榕城网 小 中
本次“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国际教育发展论坛”有近50位来自全国顶尖学术研究机构的教研专家、高等院校教授、顶级公民办学校校长、实战专家作为发言嘉宾,分享了对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案例。
论坛设2个主论坛、5个平行论坛,包括5场主旨报告、6场圆桌论坛、7场探究课课堂教学展示观摩,17场主题报告以及学生学习成果、学习共同体建设展示等丰富多元的形式,从全球胜任力在中国的理论重构研究到实际课堂教学,深入探讨了如何基于中国立场,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层面进行本土创新,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
一起来看看嘉宾们的金句吧!
吴颖民 -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
我们培养未来的匠人,我想必须要服务于“双循环”这个大局,所以作为教育人不得不思考,我们的人能不能适应双循环,能不能推动双循环,尤其是推动国内循环,这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滕珺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全球胜任力”并不是一套单独体系,并不是在国家课程体系之外做另外的事情,而是把国家课程做好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如果用更简练的,符合中国人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全球胜任力”在中国最好的解释就叫做“善己达人,兼济天下”。
崔建社 - 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华国际文凭学校协会首任会长
全球胜任力培养要融入到高质量教育发展中,融入育人方式的变革中,融入到学、教、评的理念更新中,融入培养全球意识、国际情怀中以及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中。
王殿军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是有阶段性和阶梯性的,中国有句古话,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先把个人的能力、修养、知识和境界提高,才能在你的领域有所成就,才能跟不同领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很好地对话,才能谈得上全球。
吴子健 -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育改革,课堂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后落实到学生身上。研究教育就是研究学生,从崔建社总校长的主旨报告和中黄的两位学生在台上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今天全球胜任力的论述落到了具体的学生身上。
朱建民 - 北京三十五中原校长、北京三十五中教育集团总顾问
我们应该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来思考教育。现在全球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在这些不确定当中,我们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达到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教育需要思考我们培养的人能不能够做到?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实现全球和谐共融和发展的人才?
郭华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整个学生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只有原发经验到获得了人类知识经验之后的内在素养,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师生共同去追求真理的过程,这是一个老师从素养到追寻学生经验倒过来设计的过程。
王红 -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全球胜任力培养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在一切素养之首,要培养学生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也要有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要非常重视对教师思维方式的培养。
张晔 - 中科致知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北京致知学校创校校长
无论是校长给老师创造空间,还是老师给学生创造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全球胜任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如何给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一种安全感,因为大家只有在被信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发展这些思维的能力。
黄秋艳 - 辰美国际艺术学院校务委员会主席、中黄佛山校区首席教育顾问
对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课程建设要符合三个特点:第一要契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契合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第二是融合,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课程,融合多种学科,融合理论实践。第三是联合,联合海内外办学资源,联合身边的家长、社区、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
沈建军 - 长沙康礼·克雷格学校总校长
课改不仅要自上而下,更要从下至上,才能将当下的概念真正落地,教改的重点要重视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概念性理解,要培养年轻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跨文化理解的核心是身份认同,学生应当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要通晓世界规则。
胡爱玉 - 杭州维翰学校校长
当前教师发展的三大挑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需要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互动,如何进行合作备课、合作教学,课堂从教转向学,课堂组织形式如何变革,培养全球胜任力的课程如何研发。
更多嘉宾精彩分享以及课堂教学观摩中的教学干货,我们将会持续整理发布。请关注【中黄国际教育】公众号,以免错过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