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杜娟
2021-02-25 10:12:49 来源:榕城网 小 中
指尖传承民间技艺 ,竹编助力脱贫致富
——访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杜娟
贵州竹子种类丰富,占中国现有竹子种类的一半之上,天然竹林的面积和种类都居全国前列,贵州尤甚。杨杜娟所在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竹林更是遍布每处角落,催生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竹编加工业发展。
杨杜娟和她的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贵州积极探索“非遗+扶贫”实践路径的一个缩影。在“非遗+扶贫”的政策引导下,离我们渐渐远去的传统竹编技艺等传统文化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帮助当地民众脱贫增收的利器。
激活非遗老手艺, 迈出扶贫第一步
“起底、编织、索口,每一道程序都要小心翼翼,不然编织出的竹制工艺品容易散,也没那么精美。”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杜娟说道。杨杜娟所在的界牌村,家家户户都有手工编织竹篮的手艺,出身于此的杨杜娟,更是将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杨杜娟的家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贫困村落。家中姊妹四人,杨杜娟排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长姐。家中清贫的境地令杨杜娟的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在父亲打工期间,疏于对杨杜娟姐妹的照顾,导致杨杜娟被虫子蛰咬,惨不忍睹。无奈之下,父亲最终还是放弃了打工,回到家中照顾年幼的孩子。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像杨杜娟一样的家庭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留守儿童”变成了界牌村的“代名词”。记得有次杨杜娟回家探望亲人时,碰巧遇到一个留守儿童,杨杜娟随口教育了孩子几句,却不料遭孩子反对:“你又不是我妈妈,凭啥管我。”这让杨杜娟深受触动,返乡创业,致富乡亲,解决留守儿童的想法,逐渐在杨杜娟心中生根发芽。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号召村民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为响应文化和旅游部“非遗+扶贫”的政策号召,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回想起家乡竹编艺术,杨杜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竹林自然资源优势,创办了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申请注册了“知布知竹”“竹姬”“黔森源”三个竹编品牌,以传承三穗竹编。
如今,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成为占地3亩、建筑面积超1000平方、拥有2个车间、52名工人的知名企业,是集竹编产品生产、竹编工艺品开发、竹编工艺技能培训、竹编实体店体验、竹编线上线下销售的“五位一体”综合性企业。企业目前有全套竹子加工设备,由工厂集中培训,再分散加工,最后集中组装,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依托竹编特色非遗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一片小小的竹子,经过杨杜娟的巧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从学习竹编技艺到创办竹编企业,杨杜娟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十余年。从一名普通的竹编手艺匠人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杨杜娟常说:“喜欢是最好的老师,梦想是不竭的动力,扶贫是共同的责任,只有带动就业,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被彻底解决,困难群众才会越来越好。”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带动就业助力脱贫
返乡创业之初,杨杜娟几乎夜不能寐。
一来,由于资金短缺,无法通过验资环节,企业营业执照迟迟无法批复;二来,虽然有众多竹编手艺人支持,但想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竹编企业,还需要更多人的加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杨杜娟一筹莫展时,国家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近年来,通过大力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脱贫在国内许多地区都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当地政府便以非遗手工艺加工为依托,助力杨杜娟的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平顺发展。在国家的帮助下,资金的问题得到解决。杨杜娟一边精进手艺,一边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并且在当地开办了自己的竹编工厂。
有了资金,有了工厂,然而工人时间不固定,产量不确定,是杨杜娟公司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再次与杨杜娟合作,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为契机,培训竹编技艺。为助力精准扶贫,政府工作人员访遍三穗县十余个乡镇,与上百户贫困家庭建立合作,再由杨杜娟免费传授竹编技艺,送竹上门、收货到家。
仅2017年,杨杜娟就组织开展公益培训3期,受益贫困户有40余户。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杨杜娟至今已累计培训贫困户760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返乡农民工、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16个。指导帮助6人自主创业,成功开设竹编加工作坊6家,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贫困人员以在家加工为主,时间自由,干得多挣得多。如果不愿意在家工作,公司设有专门的扶贫车间,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两种模式结合,现今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最多能达到上万元。”杨杜娟说,“我认为通过竹编技艺扶贫的关键在于让第一线从业者获得切身的实惠,而不单纯是形式上的扩大影响。”
除此之外,杨杜娟还积极探索扶贫方式。通过建立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风险我担、利益共享”的扶贫机制。该机制使得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并结合成为利益共同体,时刻保证群众利益最大化。
传承非遗文化 ,创新竹编艺术
“我公司的竹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现在来找我们订制主编产品的客户越来越多了。”杨杜娟喜不自禁道。
将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继承、创新和转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非遗+扶贫”工作的基础环节。为了让精美的竹编产品走进百姓生活,惠及当地民众,杨杜娟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许多新品。编竹成几,置放花草,清赏以舒心;编竹为盒,收纳自如,整洁可雅怀;编竹当窗,掩映明堂,隔断而隐逸,编竹作器,立于居室,明目而雅致。“越来越多传统工艺产品在与时尚、生活接轨,不是简简单单的老样子。我们愿意将这些产品作为一种新的时尚向社会推广。”杨杜娟满怀希望的说道。
若要将竹编工艺发扬光大,通今不够,仍需博古。2018年,杨杜娟通过发起竹编手工艺活动,组织当地手工艺人共同参与竹编复制鲁殇王帽子。该帽子属于细丝编制品,其工艺之繁琐,编法之复杂,仅将竹丝抽成0.4毫米宽,0.1毫米厚的竹子就要经过30余道工序,再一一编织成型,上漆组装。
抽丝时,轻拢慢捻,横竖间隔均匀,用力适当,竹丝要平整;编制时,编花工艺,竹丝排列整齐,没有扭曲,整体坚固如长城。30余道工序,上千条竹丝,300个小时,才铸就一顶惊艳绝伦的“鲁殇王之帽”。
为公司尽心竭力,与员工肝胆相照,为技艺鞠躬尽瘁,杨杜娟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乡亲和当地政府的认可。如今,杨杜娟已是三穗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并且在共青团贵州省委和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三届“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评选活动中,获“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除此之外,她生产制造的竹编工艺品获得了行业的认可。2015年,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荣获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设计类三等奖、贵州省黔东南能工巧匠一等奖。截止到2020年公司陆续完成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的授权。其生产的“黔森源”品牌竹编制品已销往广东、上海、山东等地,甚至在日本等海外国家也颇受欢迎。
要想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入的情感联系,仅售卖商品远远不够。因此,杨杜娟积极与学校、博物馆等文化圣地进行联动,最大程度增加百姓体验感受竹编非遗技艺的频率,从而更好地了解这项技艺所蕴藏的生活智慧以及文化价值。
未来三至五年,杨杜娟将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探索竹产品更多可能。通过创办“黔森源”品牌,杨杜娟已与浙江科技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研究所团队合作,探索竹子与布艺碰撞出的精妙花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以及扶贫有着广阔的空间,杨杜娟也将继续在实现非遗可持续发展传承与精准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摸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实现“非遗+扶贫”,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